自古以来,高马二溪人,上山采茶、狩猎、获取生存所需,丛林多毒障猛兽,众人上表天,告知山中神明,向山神祈福后再以犬开道结伴而行,这被称为赶山。在一声“呦呵呵喲~~~”中,传承数千年不为人知的山林故事徐徐开启。高马二溪的赶山共分为拜山、喊山、开山、扫山、收山多个步骤,缺一不可,每个步骤关乎的是对山灵的尊重,神明的虔诚,赶山的收获,族人的生存,先辈们生存的智慧延续至今。
扫山——安化与西北同根同源
扫山在两广和海南地区是对清明节的叫法,也叫扫清。而安化流传的扫山却截然不同。
安化的扫山是赶山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梅山山神赐下生存的物资,扫山意味着收获,也是赶山的最终目的。
安化地处雪峰山脉北段,位于地球肚脐、神秘的文化带。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63座,境内沟壑纵横,峰岚叠嶂。山不能言,人能言之,山民们代代流传着关于大山中的荒诞神奇。草木以四季之姿妆点,生命之源的潺潺流水激发着山的灵动生气,烟云、雨雪、霞光、气象则使山川有了情感与神采。
梅山山民依山而居,靠山吃山,在大山中索取生存物资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对山与自然的敬畏,他们便是大山的声音,用着山的语言在耳边呢喃着大山的故事。
扫山在开山之后,首先是猎户追寻犬道进山。山犬激起野兽后会发出不同的犬吠声,有经验的猎户能分辨多种声音所传达的信息,十余条山犬分散开山,不断传来的犬吠或激昂、或规律、或哽咽、或如惊涛骇浪,或似山鼓齐鸣,对应着危险的沟壑与陷阱,提醒山民小心避让;正在追逐猎物,唤山民速来狩猎;与凶猛野兽僵持,余犬速来合围等等。神奇的是十余条山犬中会自发的产生一个头领,号令指挥,有组织有纪律的扫山。小编有幸见过一次山犬合猎一头野猪,一犬号令,一犬吸引注意力,余犬突袭一触而撤,不断的消耗着猎物的体力,其过程不亚于一场战争,有战术、有战略、有先锋、有诱敌、有合有分,令人叹为观止。
而紧随其后的便是采集的队伍了,他们追寻山犬开出的道路入山,一路扫寻。野果、茶叶、药材都是生存的必要物资。
安化多山而少耕地,因此在远古时期大多以猎物肉食与野果为主,茶叶便成了山民们解膻腻必不可少之物,这一点与西北少数民族惊人的雷同。我们溯源历史不难找出根由,安化山民与西北同出一脉。
远古时期虽有记载蚩尤战败,其残部沿黄河流域败逃退隐梅山,但为上古传说,不足为据。《史记》中说“迁三苗于三危”,三苗首领被流放到武陵山区,北方九黎残部与匈奴融合在一起,南方一路向湖南、云贵败撤,从中折射出西北与梅山的链接信号。西周被胡人所灭,东迁改国东周,便与胡人初步融合,后楚地蛮人崛起再度融合。自汉起,西北胡人不断南迁,《十六国春秋》中记载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北游牧民族与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汉族避难从黄河流域大规模进入长江和珠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进一步增进了南方的百越、三苗族裔与中原汉族的文化、西北文化和经济联系,而南下的百姓中不乏多支西北胡人的身影。从诸多记载中,从梅山山民的原始习性中,我们可以推论出梅山山民有着北方九黎残部与匈奴的血统,这就很好解释安化黑茶对梅山山民与西北少数民族同为生命之饮了。
远古的梅山山民将山中采摘的茶叶炒青、渥堆后,装填进猫眼篓(蔑制的竹篓),与打猎的猎物一同挂在房顶,下面挖开四方土坑,常年烧着漫山的柴火,挂上铁锅,在取暖的同时烹煮食物,而兽肉与茶叶在常年烟熏火燎之下形成了美食腊肉与最为早期的安化黑茶。
如今高马二溪赶山人犹在,山中的茶在,飞禽走兽犹在,赶山的精神将代代延续下去,山民与山的故事仍在继续,而那些神秘的传承正在默默的消失,流传下的故事往往令人惊奇,令人追忆。